進口大豆期貨交割檢驗檢疫監督管理新規讓大豆

發布時間:2017-03-01 00:00:00       發布者:



我國目前每年大豆進口數量已經突破8000萬噸,其規模是國產大豆產量的5-6倍,占世界大豆貿易總量的70%左右,是全球第一大大豆消費國,然而,在當前的貿易規則下,我國大豆進口的定價機制卻在美國CBOT

 

  也就是說,我們要購買國際大豆,參考的價格標準是美國CBOT市場,大豆定價權缺失一直是國內油脂油料行業的一大心病。

 

  日前,國家質檢總局下發了試行進口大豆期貨交割檢驗檢疫監管改革措施,修訂了原《進口大豆期貨交割檢驗檢疫監督管理要求》,此項改革措施的推出,將在政策層面為黃大豆2號期貨活躍奠定堅實基礎,為企業在交割時提供便利條件、開闢綠色通道,使企業能夠在有效監管下靈活地參與進口大豆的期貨交割,更好滿足其大豆保值需求,進而增強國內企業在大豆國際市場的話語權。

 

  行業人士認為,根據政策調整和優化的效果,將助力於形成大豆國際貿易的中國價格的市場基礎,以中國價格為銷區價格將更貼近於中國企業的避險需求。

 

  不過,糧油關注小編在這裏再說兩句。

 

  我國黃大豆2號期貨合約於20041222日已經推出,是轉基因大豆為標物的期貨品種,而這個期貨品種的設立正是對應當時的大豆風波事件,目的便是幫助國內企業規避大豆進口風險。

 

  但實際情況卻並不樂觀。

 

  這裏面的原因比較多。比如在全球市場,糧油食品並非像快消品那樣是買方市場,能夠提供出口的國家和相關企業都非常集中,這個市場依然是由賣方說了算。

 

  當然更多的原因還是我們市場本身發展所帶來的一些問題。

 

  比如,相關期貨交割品種不完善,相關標準與國際通行標準不一致(很難說中國特色到底是好是壞), 加上市場監管的易變性,導致企業很難在國內市場完成一整套的風險規避操作。

 

  就目前的國內期貨市場而言,雖然上市品種在不斷完善,交易規模持續擴大,並且採用的是先進的電子化交易,同時部分品種還開通了夜盤,但與CBOT這樣的期貨市場相比,投機氣氛過重,企業參與度不高。

 

  無可厚非,這幾年國內三大商品交易所都在想方設法的活躍期貨市場,以期能給發現價格,給市場帶來指引,但在便利的同時,更需要強大的風控支持,否則,市場越是開放,不但不能對實體經濟帶來好處,反而會陷入價格暴漲暴跌的源頭。

 

 


  • 相關標簽: